唐本忠院士/王东副教授Biomaterials:负载AIE光敏剂的纳米纤维薄膜用于光动力和光热效应协同的生物防护
近年来,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的爆发,使得个人防护装备的需求增加,在疫情爆发初期往往会导致原材料的短缺。此外,不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的后处理和消毒也可能会具有交叉污染的风险。因此,探索具有拦截和灭活致病微生物的抗菌材料,开发可重复使用、易杀菌的个人防护用品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唐本忠院士/王东副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类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具有日光触发的光动力/光热联合抗菌能力的纳米纤维薄膜(TTVB@NM)(见图一)。TTVB@NM的多孔的微观纳米结构,使得其对超细颗粒和致病性气溶胶表现出了较好的拦截效果。得益于AIE光敏剂优越的光物理性能,TTVB@NM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较宽的吸收、高效的ROS产生能力和温和的光热转换性能。一系列抗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TTVB@NM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广谱的抑菌效果。本工作构建了一种可重复使用和具有自灭菌功能的复合材料,在生物防护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图1. TTVB负载的纳米纤维薄膜的制备及其用于病原菌过滤和灭活的示意图。
在这项工作中,作者首先评估了AIE光敏剂TTVB的活性氧产生能力并与商业化的光敏剂玫瑰红(Rose Bengal)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TTVB比RB具有更强的ROS产生能力。尽管TTVB比RB产生的单线态氧(1O2)要少,却可以产生更多的超氧根自由基(O2•-)和羟自由基(•OH)。O2•-具有比1O2更长的半衰期,有利于其远距离扩散,O2•-还可以进一步被转化为氧化能力更强的•OH,有利于病原菌的高效灭活。基于此,TTVB对多种病原菌(革兰氏阳性菌、格兰仕阴性菌、真菌和噬菌体)均具有优异的杀菌效果(见图2)。
图2. AIE光敏剂TTVB的活性氧产生能力以及对不同微生物(革兰氏阳性菌、格兰仕阴性菌、真菌和噬菌体)的成像及杀伤研究。
随后,作者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将TTVB通过物理掺杂的方法负载到了一个纳米纤维薄膜中,即TTVB@NM。扫描电镜结果表明,TTVB@NM具有多孔的微观结构(见图3),有利于实现对微小颗粒的过滤作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的结果表明TTVB被均匀的负载到了纳米纤维中,对纳米纤维的微观结构和尺寸没有明显影响。此外,TTVB@NM也具有较强的ROS 产生能力以及温和的光热效应,有利于实现光动力/光热协同的抗菌。
图3. 负载TTVB的纳米纤维薄膜的微观结构、活性氧产生能力、过滤效率、透气性以及表面接触角表征。
作者使用气溶胶发生器制备了直径为1 ~ 5 μm的含有致病微生物的微小颗粒以模拟人类打喷嚏或咳嗽时产生的气溶胶(图4),进而研究了TTVB@NM对致病气溶胶的拦截能力。结果表明,TTVB@NM表面附着了很多病原菌,且薄膜的下表面没有病原菌穿过。进一步的,作者将含有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气溶胶喷到薄膜表面,然后将其置于日光下辐照5或者10分钟,结果表明,TTVB@NM可在10分钟的阳光照射下有效灭活含细菌(抑制率为99%)、真菌(抑制率为88%)和噬菌体(抑制率为99%)的致病性气溶胶。
图4. 负载TTVB的纳米纤维薄膜对含有病原菌的气溶胶的过滤能力以及在太阳光下对其表面附着的病原菌的灭活能力研究。
相关研究工作目前以“AIEgen-loaded nanofibrous membrane as photodynamic/photothermal antimicrobial surface for sunlight-triggered bioprotection”为题目发表在Biomaterials上,文章第一作者为深圳大学AIE研究中心李梦博士,通讯作者为深圳大学AIE研究中心王东副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
本项目获得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0M672813,2020M672797),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0B1515020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801169,21803039)和深圳市科技创新计划(JCYJ20190808153415062,RCYX20200714114525101)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296122100363X
相关进展
唐本忠院士/王东副教授Adv. Sci. :高效I型AIE光敏剂用于肿瘤细胞核靶向光动力治疗
港科大唐本忠院士/深大王东副教授/吉大杨英威教授AFM:新型AIE-柱芳烃智能响应型超分子杂化材料用于多模态癌症诊疗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大AIE研究中心王东副教授:掺杂AIE全纤维气凝胶实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界面水蒸发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与深大王东副教授《ANGEW》: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三重攻击强化“1+1+1>3”协同光动力治疗效应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中心王东副教授《Chem. Soc. Rev.》: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超分子发光材料:构建与应用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研究中心王东副教授《Biomaterials》:利用刺激响应性和AIE特性纳米颗粒提高光动力治疗效率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基于异腈单体的多组分环化聚合反应制备功能性含氮杂环聚合物
聚集诱导发光和凝胶的强强联合——唐本忠院士团队和北理工黎朝《Adv. Mater.》综述:聚集诱导发光活性凝胶的制备、功能和应用
唐本忠院士团队和华中科大罗亮教授团队合作JACS:开发出可在阳光和空气中完全降解的高分子材料
唐本忠院士/王东副教授Adv. Sci. :高效I型AIE光敏剂用于肿瘤细胞核靶向光动力治疗
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南开朱春雷研究员Angew:超支化聚电解质-多组分聚合及光动力生物图案化
唐本忠院士港科大和浙大团队《Adv. Mater.》综述:刺激响应型聚集诱导发光材料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王志明研究员课题组《ACS Nano》:一种制备Ⅰ型光敏剂用于光动力治疗癌细胞和病原体的可行策略
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利用商品化的主客体分子构筑高效室温磷光体系
浙大钱骏教授团队、高利霞教授团队及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AM:提出可排泄的AIE探针设计方案并实现非人灵长类近红外二区荧光功能成像
港科大唐本忠院士/深大王东副教授/吉大杨英威教授AFM:新型AIE-柱芳烃智能响应型超分子杂化材料用于多模态癌症诊疗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韩磊教授团队JACS Au封面: 光响应聚磺酸酯的简易合成与多功能应用
南林蔡旭敏副教授和唐本忠院士、赵征教授合作NC:松香基BioAIEgen:固态下分子运动如何影响光物理过程?
长春应化所刘顺杰研究员与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聚集诱导发光——研究高分子科学的新方法
深大李冰石教授团队和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ACS Nano》:手性液晶超分子组装研究取得新进展
香港科大、深大唐本忠院士团队与中国农大朱奎教授合作AS:在AIEgens杀菌机理探究及胞内菌感染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子聚集体科学实验室2021博士后招聘及博士生招生启事
今天(27-29日)《Aggregate》期刊发布会暨聚集体科学研讨会举行
《Aggregate》期刊发布会计划于本月27-29日召开
IUPAC公布了2020年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
唐本忠院士《Aggregate》社论 “ 聚集体学:分子聚集研究领域的科学探索与创新 ”
唐本忠院士领衔聚集体《Aggregate》期刊正式上线了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对准才能接好,AIE引导复合水凝胶精准自修复
唐本忠院士团队《ANBR》:调控固态分子运动构筑还原酶响应的AIE荧光探针
唐本忠院士团队:聚集诱导发光新突破,首次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实现1.5厘米深腋动脉血管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西安交大党东锋/孟令杰教授等《Chem. Soc. Rev.》系统评述:高性能荧光材料及其高分辨成像应用
唐本忠院士/冯海涛/邹勃教授Mater. Horiz.:二元协同效应制备高对比度力致变色材料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用基于三键的聚合方法合成含氟聚二烯
唐本忠院士团队《Adv. Funct. Mater.》: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研究中心《Adv. Sci.》:一种超两亲AIE分子实现超分子多形貌转变自组装并构筑高效的光捕获天线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大AIE研究中心王东副教授:掺杂AIE全纤维气凝胶实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界面水蒸发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与深大王东副教授《ANGEW》: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三重攻击强化“1+1+1>3”协同光动力治疗效应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中心王东副教授《Chem. Soc. Rev.》: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超分子发光材料:构建与应用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研究中心王东副教授《Biomaterials》:利用刺激响应性和AIE特性纳米颗粒提高光动力治疗效率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Adv. Sci.》:对刺激有非单调响应的聚集诱导发光探针的设计思路和应用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陈涛研究员/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在《ANGEW》发表综述:荧光高分子水凝胶中的多彩世界
唐本忠院士团队冯海涛和丁丹教授JACS:通过超分子置换作用调控光敏剂暗毒性,实现高效光动力治疗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Nat. Rev. Mater.》综述:有机室温磷光材料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王志明研究员课题组AFM:在聚集诱导自由基型光敏剂的分子设计及其乏氧肿瘤治疗应用取得进展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等《Adv. Mater.》:聚集体科学:走进介观世界
唐本忠院士团队《Angew. Chem. Int. Ed.》:芯-壳结构纤维实现AIE分子在纤维中的高效光热转换
唐本忠院士团队《Nat. Commun.》:利用推拉电子效应调节有机发光体由荧光向磷光转化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基于内炔的C(sp3)−H活化胺化聚合反应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 无催化剂的炔-胺多组分串联聚合制备非传统发光的聚氨基马来酰亚胺
《Adv.Mater.》:高效聚集诱导发光(AIE)染料的合成及其在三光子荧光穿颅脑成像中应用的重要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南开大学丁丹教授:具有最优发光亮度的近红外AIE材料用于精准手术导航
“有生命的发光材料”?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提出一种新型构建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策略
聚集诱导发光20周年综述:聚集诱导发光从分子科学到聚集态科学
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徐斌/西工大孔杰/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Nat.Commun.》:一种超高对比度柔性拓扑光传感技术
西工大孔杰/深大黄龙彪等《AFM》:基于人体红外热效应自修复的柔性自供能传感器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新型自发炔-胺点击聚合反应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与浙大钱骏教授《Nat. Commun.》: 调控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结构及形态,实现近红外IIb窗口活体成像
唐本忠院士团队《Coord. Chem. Rev.》: Self-assembly of AIEgens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AM》:可同时改变发光颜色、强度和形状的AIE之花
香港科技大学杨晶磊教授和唐本忠院士合作:巧妙构建自修复-自预警双功能防锈涂层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ACS Nano封面:巧妙调控固态单分子运动实现可控荧光图案
唐本忠院士团队和浙大张兴宏教授团队《Materials Horizons》综述:聚合诱导发光(PIE)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在选择性活细胞成像上取得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在序列可控超分子聚合上取得新进展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综述: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首次揭示激发态分子运动在 “簇发光”中的重要作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联合海内外多个课题组发表“簇发光”研究的综述
江科大李为立教授、澳洲国立Mike Tebyetekerwa和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AIE原理应用于智能荧光纳米纤维膜研究
西安交大孟令杰教授、党东锋副教授团队和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实现纳米螺旋组装体的超高分辨成像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JACS封面:调控温度构筑结构多样化的丙烯腈类聚集诱导发光材料
香港科大唐本忠教授等人主编的英国皇家化学会图书《 高分子合成化学:创新与展望》正式出版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基于C(sp3)−H活化的内炔与醇类单体的新聚合反应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AM》:可控宏观组装构筑新型AIE水凝胶材料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二氧化碳和炔类单体的新聚合反应并制备了环状碳酸酯基聚合物
弗林德斯大学唐友宏副教授、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和川工大周亚宾博士综述:AIEgens在基于细胞的复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芳香性翻转驱动分子内振动用于构建振动受限型聚集诱导发光体系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实现了“点亮”型的细胞成像和对细胞的原位杀伤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JACS:一锅法合成含氮阳离子的多功能聚电解质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综述:手性及潜在手性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结构、组装及功能研究
湖南大学曾泽兵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合作在有机发光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让细菌带着荧光飞: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提出一种无金属参与、无预修饰的一步法生物偶联新策略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山东大学于晓强教授团队:新型超低浓度的AIE材料用于特异性双光子脂滴成像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南开大学丁丹教授提出“分子内运动诱导的光热转化(iMIPT)”新概念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林荣业教授系统评述: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基于活化炔的无金属参与、无预修饰一步法生物偶联新策略
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郑磊教授合作:单一波长激发双色荧光AIE探针用于动脉粥样斑块成像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中科院化学所王树研究员团队合作:基于AIE分子构建一系列荧光传感器阵列用于快速准确鉴定病原菌
香港科大教授唐本忠院士和浙大钱骏教授合作:AIE材料用于1300 nm近红外II区激发和近红外I区发射的活体双光子成像
吉林大学田文晶教授课题组和浙江大学钱骏教授课题组合作: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和近红外染料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纳米粒子及其双光子成像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点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